斯坦福大學 | 生物標記可以預測體重減輕,建議個性化飲食
指南者留學
2023-01-12 20:49:50
閱讀量:1198
<p>一項對為期一年的減肥研究數據的新分析確定了有助于短期和長期減肥的行為和生物標志物。</p>
<p> </p>
<p>嚴格遵循一種飲食——健康的低碳水化合物或健康的低脂飲食——對前六個月的短期減肥很重要。但是,那些長期減肥一年的人攝入的卡路里與那些體重反彈或在第二個六個月沒有減肥的人相同。</p>
<p> </p>
<p>那么如何解釋這種差異呢?</p>
<p> </p>
<p>根據這項研究,生活在你腸道中的細菌和你身體產生的某些蛋白質的數量會影響你維持減肥的能力。事實證明,一些人在低脂飲食中減肥更多,而另一些人在低碳水化合物飲食中減肥效果更好。</p>
<p> </p>
<p>斯坦福大學醫(yī)學研究人員已經發(fā)現了幾種生物標志物,可以預測一個人在減肥和長期保持體重方面的成功程度。這些生物標志物包括來自腸道微生物組的特征,人體產生的蛋白質和呼出的二氧化碳水平。研究人員在12月13日的《細胞醫(yī)學報告》上發(fā)表了他們的發(fā)現。</p>
<p> </p>
<p>“減肥是神秘而復雜的,但我們可以從一開始就通過微生物組和代謝生物標志物預測誰會減掉最多的體重,誰會保持下去。”邁克爾·斯奈德博士說,他是遺傳學教授和論文的共同高級作者。</p>
<p> </p>
<p><span class="h1"><strong>意志力并不能推動減肥</strong></span></p>
<p><br />數據來自609名參與者,他們記錄了他們一年來所吃的一切,同時遵循低脂或低碳水化合物飲食,這些飲食大多由高質量、最低加工的食物組成。研究人員跟蹤了參與者的鍛煉情況、他們的飲食習慣以及攝入的卡路里數量。</p>
<p> </p>
<p>研究表明,僅僅減少卡路里或鍛煉不足以維持一年的減肥效果。為了試圖理解其中的原因,研究小組將注意力轉向了新陳代謝的生物標志物。</p>
<p> </p>
<p>研究營養(yǎng)師、論文的共同主要作者Dalia Perelman說:“在研究開始時,在人們開始遵循這種飲食習慣之前,我們發(fā)現了特定的微生物群生態(tài)系統(tǒng)以及蛋白質和酶的數量,這表明他們是否能成功減肥并保持下去。”</p>
<p> </p>
<p>在整個研究過程中,研究人員測量了吸入的氧氣與呼出的二氧化碳的比率,稱為呼吸商,它可以作為碳水化合物還是脂肪是身體主要燃料的代理。較低的比例意味著身體燃燒更多的脂肪,而較高的比例意味著燃燒更多的碳水化合物。因此,那些一開始呼吸商較高的人在低碳水化合物飲食中減肥效果更好。</p>
<p> </p>
<p>“有些人可以攝入很少的卡路里,但仍然保持他們的體重,因為他們的身體代謝燃料的方式。這并不是因為缺乏意志:這只是他們身體的工作方式。”佩雷爾曼說。</p>
<p> </p>
<p>換句話說,如果你的身體更喜歡碳水化合物,而你主要吃的是脂肪,那么代謝和燃燒這些卡路里就會困難得多。</p>
<p> </p>
<p>“如果你遵循的飲食對你認識的人有效,但對你不起作用,那可能是這種特定的飲食不適合你,”該論文的聯(lián)合第一作者、斯坦福大學醫(yī)學院前博士后、現就職于凱斯西大學的小李博士補充道。</p>
<p> </p>
<p><span class="h1"><strong>現在,關注營養(yǎng)成分</strong></span></p>
<p><br />從腸道微生物組、蛋白質組學分析和呼吸商特征收集的預測信息正在為個性化飲食奠定基礎。斯奈德說,他認為跟蹤某些腸道微生物菌株的數量將是人們確定哪種飲食最適合減肥的一種方式。</p>
<p> </p>
<p>根據研究人員的說法,我們還沒有做到這一點,所以在那之前,重點應該是吃未經加工、精制面粉和糖含量低的高質量食物。</p>
<p> </p>
<p>研究小組確定了與前六個月體重減輕相關的特定營養(yǎng)素。低碳水化合物飲食應該以單不飽和脂肪為基礎——比如來自牛油果的脂肪,而不是培根——富含維生素K、C和e。這些維生素存在于蔬菜、堅果、橄欖和牛油果中。低脂飲食應該富含纖維,比如全谷物和豆類,避免添加糖。</p>
<p> </p>
<p>佩雷爾曼說:“你的心態(tài)應該是你的飲食中可以包括什么,而不是你應該排除什么。”“想想如何吃更多的纖維,無論是豆類、全谷物、堅果還是蔬菜,而不是想著你不應該吃冰淇淋。學會做飯,減少對加工食品的依賴。如果你在飲食中注意食物的質量,那么你就可以忘記計算卡路里。”</p>
<p> </p>
<p>克里斯托弗·加德納,醫(yī)學教授和論文的共同高級作者,也對這項工作做出了貢獻。</p>
<p> </p>
<blockquote>
<p>注:本文由院校官方新聞直譯,僅供參考,不代表指南者留學態(tài)度觀點。</p>
</blockquote>